颌面部肿瘤的诊断需要通过病史采集,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穿刺及细胞学检查,活体组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查来明确诊断。 病史采集,询问最初出现症状的时间,确切的部位,生长速度以及是否最近突然生长加速,这对临床上区分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以及确定晚期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很有帮助。 临床检查是通过望诊,触诊来进行检查,望诊可以了解肿瘤的形态,生长部位,体积大小以及有无功能障碍。触诊可以了解肿瘤的边界,质地,活动度以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全身检查包括患者的精神和营养状态,有无远处转移,恶病质及其他器质性疾病,特别是肝,肾,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功能状态,这些对病人的处理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所以,必须在正规医院进行全方面的诊断才能确诊是否是颌面部肿瘤。
口腔白斑是指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中年以上男性多见。口腔白斑好发于颊部、黏膜咬合线区域,舌部次之,唇、前庭沟、腭、牙龈也有发生。患者主观症状有粗糙感、木涩感、味觉减退,局部发硬,伴有溃疡时可出现自发痛及刺激痛。口腔白斑可分为均质型与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如斑块状、皱纹纸状等,而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等属于后者。 斑块状,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或灰白色均质型斑块,斑块表面有龟裂,平或稍高于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不粗糙或略粗糙,周围黏膜正常。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颗粒状,好发于颊黏膜的口角区,白色损害呈颗粒状突起,致黏膜表面不平整,病损见充血,有小片状或点状糜烂,患者可有刺激痛,可检测出白色念珠菌感染。 皱纹纸状,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病损呈灰白色或垩白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但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 疣状,损害呈乳白色,表面粗糙,呈刺状或绒毛状,突起明显高于黏膜,质地稍硬。疣状损害多发生于牙槽及口底、唇、上腭等部位,可找到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 溃疡状,在增厚的白色方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复的发作疼痛。
白斑属于癌前病变,白斑病人约3%-5%发生癌变,癌变倾向与年龄有关,年龄较大,如60岁以上的容易癌变,与性别有关,不吸烟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患者,特发的白斑恶变可能性大,与吸烟有关,吸烟时间越长,吸烟量越大,容易癌变。与白斑部位有关,白斑位于舌缘,舌腹,口底及口角部位的白斑容易癌变。 白斑的类型,疣状,颗粒状,溃疡状,糜烂型伴有念珠菌感染的白斑容易癌变,伴有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程度越重者越容易癌变,白斑生长时间越长,越容易癌变。有刺激痛或者自发痛的白斑容易癌变。
白斑的发病与局部因素的长期刺激,以及某些全身因素有关: 一、吸烟等理化刺激,白斑的发病率与吸烟史的长短以及吸烟量成正比关系,同时喜饮酒,食过烫或酸辣食物,嚼槟榔等,局部理化刺激,也与白斑发生有关。 二、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可能是白斑发生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或是其中一个合并因素,伴有白色念珠菌感染的白斑,容易发生恶变。 三、全身因素,包括微量元素,微循环改变,易感的遗传素质等,机体中的微量元素,锰、锶、钙的含量与白斑发病,呈显着性的负相关,白斑患者黏膜病损处,微循环障碍,上皮代谢与维生素关系密切,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黏膜上皮过度角化,维生素E缺乏能造成上皮的氧化异常,使之对刺激敏感,而易患白斑。
发现口腔白斑,即不可以掉以轻心,也不可过分紧张,应尽早去专科医院检查确诊,去除刺激因素,如戒烟,禁酒,少吃烫、辣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观察一到三个月,病损未消失者,需行组织活检,对于非充血糜烂型的病损,可以使用微A酸软膏或鱼肝油涂擦,口服维生素AD或维生素A,口服绞股蓝,对于有癌变倾向的病损类型、部位,应定期严密复查。 在观察治疗过程中,如有增生,硬结,溃疡等改变时,应及时手术切除并活检,对溃疡型疣状,颗粒状白斑,应手术切除全部病变活检,不宜手术的病损,可选择冷冻激光等方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