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是出血,贫血和感染症状。再生障碍性贫血是获得性骨髓衰竭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者是造血微环境异常而引起的病人全血细胞减少。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人可以有轻度的贫血,皮肤,黏膜出血点或紫癜,由于重力的关系多数出现在下肢或足背,可以伴有牙龈出血或者是鼻出血,女性病人可以出现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 合并感染时,可以出现不规则发热,咳嗽,腹泻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可以有明确的皮肤,黏膜出血或者是合并内脏出血,病人往往合并严重感染,而导致长期不规则发热或者是高热不退。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病人,一般没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可能有轻度的贫血或者是37度左右的低热,伴有皮肤,黏膜的出血点或是鼻出血等,或者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或者是血红蛋白浓度的轻度下降,或者是血小板计数的下降,伴有或不伴有肝,脾,淋巴结的肿大,胸骨压痛。出现上述异常症状时,经过血常规,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以及骨髓穿刺,流式细胞学等检查可以确诊。 慢性白血病患者,早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或者是轻度的低热,盗汗,体重减轻,多数病人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进一步检查发现外周血有幼稚细胞,进一步检查而确诊。
血友病的发病,多数是病人的母亲携带有血友病遗传基因,而造成男性儿童的发病。血友病是先天性,遗传性的出血性疾病,多数是女性携带遗传基因,男性发病。临床上可以出现轻微外伤或手术后切口创面出血不止症状,严重病人可有自发性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如果合并颅内出血,往往危及患者生命。 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是轻型患者有出血症状时,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来替代治疗。重型患者多数需要定期输注凝血因子,预防严重出血症状发生。
白细胞减少不一定是白血病,虽然白血病发病时可以白细胞减少。但是,白细胞减少除了见于白血病外,还可以有很多原因引起,比如骨髓产生白细胞的干细胞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临床上可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白细胞破坏过多,如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等。 另外,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白细胞抗体的破坏,使白细胞寿命缩短,也可以产生白细胞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还有一部分病人白细胞在体内分布异常,可以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低,病人通过运动后复查白细胞计数可以恢复正常,临床上称为惰性白细胞减少症,这一部分病人是不需要治疗的。另外,放化疗以后,也可以合并白细胞减少。所以,白细胞减少病人应该到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检查,明确白细胞减少原因。
溶血性贫血患者在饮食上应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以保证病人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协助治疗。 溶血性贫血临床上可以简单地分为,先天性的溶血性贫血和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治疗主要是定期输血替代治疗,长期输血,病人可以引发含铁血黄素沉积,在饮食上,这部分病人还应该尽量少吃动物肝脏,动物血等含铁高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多数与自身免疫有关,病人往往需要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激素治疗,可以造成病人胃肠道黏膜损伤,骨质疏松,高血糖,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所以在饮食上应该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瘦肉,牛奶,鸡蛋等含钙高的饮食,限制热量和盐分的摄入,以免加重血糖升高或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