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指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腺癌,在我国,男性和女性胃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五位,病死率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二位,发病高峰年龄在55到70岁。 胃癌的病因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的环境和饮食因素以及遗传等有关。胃癌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大部分早期胃癌是无症状的,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体重减轻和上腹痛,另有贫血,食欲缺乏,厌食,乏力等症状。 胃癌发生并发症或转移时,可出现一些特殊症状,比如贲门癌累及食管下段,可出现吞咽困难,并发幽门梗阻时,可有恶心,呕吐,溃疡型胃癌出血时,可引起呕血或黑便,继之出现贫血。胃癌转移至肝脏,可引起右上腹痛,黄疸或者是发热,腹膜播散者常见腹腔积液。 胃癌的预后与分期有关,因为大部分胃癌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所以五年生存率仅达到7%到34%。
胰腺炎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所致的胰腺水肿,出血及坏死等炎症性损伤,临床以急性上腹痛和血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为特点,多数病人病情轻,预后好,少数病人可伴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胰腺局部并发症,死亡率高。 急性胰腺炎最主要的病因有胆道疾病和大量酗酒,未去除病因的部分病人可经常复发急性胰腺炎,最后演变为慢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伴随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不可逆损害,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或是持续性的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黄疸,腹部包块和糖尿病。慢性胰腺炎不易根治,晚期死于其并发症。
典型的胃溃疡多见于胃角附近,以及胃窦小弯侧。胃溃疡的病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是60%-90%,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助于胃溃疡的愈合,降低胃溃疡的复发。 第二,是药物,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氯吡格雷等等患者,容易并发胃溃疡,其中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布洛芬,吲哚美辛,阿司匹林等等。其他导致胃溃疡的原因有遗传易感性,部分胃溃疡患者有明显的家族史,存在遗传易感性。胃溃疡的还有一个病因是黏膜防御和修复的异常。 因此,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人,还有长期大量的饮酒,吸烟,应激等等是导致胃溃疡的常见诱因。
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在人群中,其发生率达到0.8%-2.4%。胃息肉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其中胃底腺息肉占50%,增生性息肉占40%,腺瘤性息肉仅占10%。 大于一厘米的胃底腺息肉癌变率小于1%,增生性息肉很少癌变,但是在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区,有一些增生性息肉是可以出现癌变的。腺瘤则有较高的癌变率,四年中有11%的病人经过异型增生发展为胃癌,但是胃镜下,肉眼有时很难鉴别息肉的类型,因此,建议直径大于五毫米的息肉予以切除。
克罗恩病是消化道的慢性肉芽肿性透壁性炎症,克罗恩病的治疗目标是诱导活动期病情的缓解,维持缓解期以及防治并发症,包括以下三大方面的治疗: 第一是一般治疗,所有的克罗恩病患者必须戒烟,同时要保持充足的营养。 第二是药物治疗,首先是氨基水杨酸制剂,氨基水杨酸制剂对于克罗恩病,结肠炎和回肠结肠炎有效,并可用于结肠克罗恩病的维持缓解治疗,第二是糖皮质激素,对小肠和大肠克罗恩病都有效,是目前控制病情活动最有效的药物,第三是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是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活动期病例,第四是抗菌药物,常用药物是广谱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加上甲硝唑,第五是生物制剂,目前,应用于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是英夫利昔单抗,还有其他治疗,比如益生菌可以作为克罗恩病的辅助治疗。 第三大类是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主要是针对并发症,包括完全性,机械性肠梗阻,瘘管或脓肿经内科治疗无效,以及急性穿孔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还有怀疑有癌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