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的治疗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第一是病因治疗,比如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体进行治疗,乳糖不耐受症和麦角性乳糜泻,需要分别剔除食物中的乳糖或麦角类成分,高渗性腹泻应停止进食高渗性食物或药物,炎症性肠病引起的腹泻,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第二大类是对症治疗,主要纠正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严重的非感染性腹泻可以用适当的止泻药,止泻药主要有以下四大类: 第一是起到收敛,吸附和保护肠黏膜的药物,常用药物有双八面体蒙脱石,临床称为思密达,还有药用炭等; 第二是减少肠蠕动的药,有地芬诺酯,洛哌丁胺等,但这类药不能长期应用,会导致便秘, 第三是抑制肠道过度分泌的药物,比如消旋卡多曲; 还有一类是中药,比如盐酸小檗碱等。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感染,常继发于肺结核,肠结核好发于回盲部,病理上分为溃疡性肠结核,增生性肠结核以及混合性肠结核。肠结核一般见于中青年,女性稍多于男性,临床有以下表现: 第一是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发作,餐后加重,常伴腹鸣,排便或肛门排气后缓解。 第二是大便习惯改变,溃疡性肠结核常伴有腹泻,大便呈糊样,增生性肠结核以便秘为主。 第三是腹部肿块,多位于右下腹,质地中等,较固定,有轻到中度的压痛,多见于增生性肠结核。 第四是全身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结核毒血症状多见于溃疡性肠结核,表现为长期不规则的低热,盗汗,消瘦,乏力和贫血等。 肠结核的并发症以肠梗阻以及合并结核性腹膜炎多见,肠结核需要与克罗恩病,右侧结肠癌以及肠恶性淋巴瘤等鉴别。肠结核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有关,早诊,早治,其预后是良好的。
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典型的表现有胃黏膜的色泽变淡,皱壁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理,但是确诊萎缩性胃炎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即胃镜下的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病理上典型的萎缩性胃炎表现为胃腺体的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根据是否伴有化生而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所谓化生是指,长期慢性炎症使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体被杯状细胞和幽门腺细胞所取代。 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胃癌发生的风险,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其分布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还有,萎缩性胃炎是波及到胃角、胃窦、胃体的多灶性萎缩,其发展为胃癌的风险也增加。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果排便次数每日三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克,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5%,则可认为是腹泻。 腹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超过三周者属于慢性腹泻。腹泻根据其发病机制分为四种,即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以及胃肠动力异常性腹泻。 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与肠道感染,应注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粪便常规检查和致病菌培养,在急性腹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慢性腹泻通常不是由感染性病原体造成。 因此,面对一个慢性腹泻病人,必须进行不同的鉴别诊断,最终找出病因。
胃溃疡的治疗包括三大方面: 第一大类是药物治疗,药物治疗首选是抑制胃酸分泌,有两大类,一个是H2受体拮抗剂,另一个是质子泵抑制剂,临床用的较多的是质子泵抑制剂,常用药物有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第二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疗程一般是两周,第三是保护胃黏膜,常用药物有铋剂和弱碱性的抗酸剂。胃溃疡疗程一般是六到八周,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所需的两周疗程,大部分溃疡预后良好,但一小部分溃疡反复发作需要维持治疗,疗程因人而异,短则三到六个月,长则一到两年。 第二大类是病人教育,胃溃疡患者需要适当休息,减轻精神压力,改善进食规律,戒烟,戒酒等,停服不必要非甾体类抗炎药。 第三大类是内镜治疗以及外科手术,内镜治疗主要针对胃溃疡并发出血,外科手术适应证包括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经药物,胃镜及血管介入治疗无效时,急性穿孔,慢性穿透性溃疡,瘢痕性幽门梗阻,内镜治疗无效,胃溃疡怀疑有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