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1982年,澳大利亚的两位学者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证明其与胃和十二指肠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幽门螺旋杆菌主要通过口口途径或是粪口途径传播。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大多是无症状的,而细菌的自发清除率也接近于零,幽门螺旋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有毒性的酶,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最终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形成。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所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最终均发展为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消化性溃疡,还有少于1%的感染者最终发展为胃癌,还有一种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它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相关的。
幽门螺杆菌是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流行病学史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0%,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在30%-80%。 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是粪口途径传播,基础卫生设施,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保健的缺乏,以及不良饮食习惯和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均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的自发清除也很少见,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终均会发展成胃炎,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胃癌,但存在地区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