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是常见的临床症状,病程超过三周称之为慢性腹泻,反之称之为急性腹泻。急性腹泻的病因如下: 第一,肠道疾病,常见的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蠕虫等感染所引起的肠炎。 第二,急性中毒及食用河豚、鱼胆或化学物品等引起。 第三,全身性感染,包括败血症,伤寒,副伤寒等。 第四,其他,如变态反应性肠炎,过敏性紫癫或是使用某些药如氟尿嘧啶等。 慢性腹泻的病因如下: 第一,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癌,胃切除术后,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结肠息肉,结肠癌,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放射性肠炎,缺血性肠炎,肠运动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肝炎等。 第二,全身性疾病,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类癌综合症,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食物过敏,烟酸缺乏等。 第三,滥用泻药及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抗高血压药,抗炎药,抗肿瘤药,都可以引起慢性腹泻。
食管反流也叫反流性食管炎,治疗有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药物治疗,首先是抑酸药,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首选质子泵抑制剂,通常疗程是4到8周。促胃肠动力药,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反流性食管炎,容易反复,需要维持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以按需治疗,也可以长期治疗。 第二方面,病人教育: 第一,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为了减少卧位或夜间反流,睡前两小时内不宜进食,睡时可将床头抬高15到20厘米。 第二,注意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便秘,肥胖,紧束腰带等,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慎用一些药包括硝酸甘油,钙通道阻滞剂,抗胆碱能药物等。 第三,禁酒及戒烟。 第三方面,针对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可以进行抗反流手术治疗。 第四方面,并发症的治疗,针对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可以在内镜下进行食管扩张术。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全世界范围分布,流行病学治疗表明,幽门螺旋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0%,但各地差异甚大。一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但是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我国属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的国家,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人群胃内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在30%-80%不等。人是目前唯一被确认的幽门螺旋杆菌传染源,一般认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的口口或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传播途径。经济落后,居住环境差及不良卫生习惯与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呈正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中的感染率超过50%。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胃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在30%-80%。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或是粪口途径传播。基础卫生设施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的卫生保健缺乏,及不良饮食习惯和过于拥挤的居住环境,均会增加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无症状,细菌自发清除率也很少见,定植后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有毒性酶,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一系列疾病。需指出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相当普遍,但感染后结局却大相迳庭,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终均发展为胃炎,但仅少部分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为胃癌或胃黏膜相关淋巴瘤。 因此,总的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本身是没有症状的,而往往因为有幽门螺杆菌相关的疾病反过来去检查幽门螺杆菌。
酒是含有乙醇的饮品,大量饮用含乙醇高的烈性酒,易引起中毒。一次大量饮酒出现以下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第一,兴奋期表现为头痛欣快兴奋; 第二,供给失调期表现为肌肉运动不协调,行动笨拙,言语含糊不清,眼球震颤,视力模糊,复视,步态不稳等; 第三,昏迷期表现昏睡,瞳孔散大体温降低,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循环麻痹而危及生命。 长期酗酒者突然停止饮酒或减少酒量后,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表现为单纯性戒断反应,也可以有酒精性幻觉。严重的时候可出现震颤,谵妄以及惊厥。 长期酗酒者可引起间接性多器官系统损伤,累及神经系统,表现类似小脑变性的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近期记忆力严重丧失,手足感觉异常麻木等。累及消化系统表现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小肠营养吸收不良,胰腺炎等。累及肝脏引起酒精性肝病。 累及心血管引起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累及造血系统,引起贫血和出血。累及呼吸系统引起肺炎,可以有代谢性疾病和营养性疾病,如代谢性酸中毒,电解质失常,低血糖症,维生素B1缺乏。累及生殖系统可引起男性性功能低下,女性宫内死胎率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