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镜下有如下表现,即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皱壁肿胀增粗,病理表现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如下: 第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经口进入胃内后,部分可被胃酸杀灭,但部分附着于胃窦部长期作用于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最终导致慢性胃炎。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导致十二指肠里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及阿司匹林等,毒物主要包括酒精,尤其是高浓度的酒。 第四,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的胃炎北欧多见,主要是胃体炎,且常伴有恶性贫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是根据病因进行治疗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镜下表现如下:即胃黏膜的色泽变淡,皱壁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 慢性萎缩性胃炎,从萎缩的类型上可分为两种,即C型和O型。C型即close,也叫闭合型,O型也叫open,也叫开放型。闭合型黏膜萎缩改变,范围从胃窦、胃角到胃体,根据范围又分为C1型,C2型和C3型。而C1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萎缩改变的范围仅局限于胃窦部,是其中最轻的情况,但这个期间如果不积极治疗,病情很容易迁延恶化,所以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的治疗。
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还有年龄因素,老年人胃黏膜可出现退行性改变,加之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增高,使胃黏膜修复再生功能降低,最终导致上皮增殖异常及腺体萎缩。 临床上根据以下的内镜下表现,诊断为萎缩性胃炎,即胃黏膜的色泽变淡,皱壁变细而平坦,黏液减少,黏膜变薄,有时可透见黏膜血管纹。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如下,病变累及到腺体深部,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呈纤维化,萎缩以胃角为中心波及到胃窦及胃体的多灶萎缩,发展成胃癌的风险会增加。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诊断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类方法。侵入性方法依赖胃镜活检,非侵入性方法不依赖内镜检测。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属于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它的特点是简便准确,但是不能判断是现症感染,还是过去感染,所以多用于人群感染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 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提示曾经感染幽门螺杆菌,如果从未治疗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阳性,可视为是现症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出血,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萎缩性胃炎,近期或正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抗生素时,有可能使许多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呈假阴性,此时推荐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来确定是否有现症感染。
原发性肝癌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症状明显者病情大多已进入中晚期,那么有以下几个表现: 第一,肝区疼痛,是肝癌最常见的症状,多呈右上腹持续性胀痛或钝痛,如果病变侵犯膈,疼痛可牵涉右肩或右背部,当肝表面的癌结节破裂,可突然引起剧烈腹痛,表现为急腹症,如果出血量大时,可导致休克。 第二,肝大,肝脏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 第三,黄疸,肝癌晚期患者非常常见。 第四,肝硬化征象,在失代偿期肝硬化基础上发病者,可表现为腹腔积液迅速增加且难治,腹腔积液多为漏出液,但是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时,可表现为血性腹水。 第五,全身性表现,包括进行性消瘦,发热,食欲缺乏,乏力,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等。 第六,肝癌综合症,即包括自发性低血糖症,红细胞增多症,其他罕见的有高钙血症,高脂血症,类癌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