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是定植于胃黏膜上皮表面的一种微需氧革兰氏阴性菌,1982年由澳大利亚的两位学者首先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并证明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尤其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相关,两位学者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和医学奖。 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后,机体很难自身清除幽门螺杆菌,往往造成终身感染,定植后的幽门螺杆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最终导致一系列疾病。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最终均发展为慢性胃炎,15%-20%的感染者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少于1%的感染者会发展成胃癌。因此,幽门螺杆菌跟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所以一般就诊于消化内科。
腹痛是临床极其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病人就诊的重要原因。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的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如右腹部疼痛,如果是右上腹疼痛,多见于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右下腹疼痛,多见于急性阑尾炎等。但是泌尿系的感染泌尿系的结石,也可以引起右腹部的疼痛。妇科来说,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也可以引起右腹部的疼痛。还有全身性疾病,即轻中度腹型过敏性紫癫,也可引起腹痛。因此,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对于腹痛的患者要问清以下几点: 第一,腹痛疾病的情况,即有饮食或外科手术等诱因。 第二,腹痛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比如是否有烧灼样疼痛,绞痛,刀割样疼痛,还是隐痛或胀痛等等。 第三,要了解腹痛的部位,腹痛的伴随症状,比如是否有发热,烧灼,反酸,嗳气等。还有腹痛是否与体位有关系等等。再结合患者的既往病史,综合判断,进行相关检测才能明确腹痛的原因。
非萎缩性胃炎是指浅表性胃炎,镜下表现是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的肿胀增粗。非萎缩性胃炎病情重的时候可以伴有糜烂,如果不积极治疗,也可以发展为胃溃疡。因此,要积极的治疗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 要治疗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首先要知道它的病因,病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胃肠动力异常,导致十二指肠里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药物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毒物最常见的是酒精,就是高浓度的酒。 注意以上三点的情况下,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是可以恢复的。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它在胃镜下的表现如下:即黏膜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皱壁的肿胀增粗。慢性浅表性胃炎,病情严重的时候可伴有糜烂,如果不积极治疗,可发展成溃疡,因此要积极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病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经口进入胃内,部分黏附于胃窦黏膜,长期刺激胃黏膜导致慢性胃炎。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胃肠动力异常,导致十二指肠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毒物主要指的是酒精,尤其是高浓度的酒。 注意以上几个病因,并对其积极治疗的话,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是完全可以恢复的。
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也称之为非萎缩性胃炎。那么萎缩性胃炎也好,非萎缩性胃炎也好,大多数病人是无明显症状的,即便有症状也多为非特异性的,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以表现为食欲缺乏,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 这里要指出,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所见不成比例,也就是说有些患者可能症状很重,但是为镜下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可能是很轻的。相反,有些人无明显症状或有轻微的症状,但是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表现,可能是相对重的。体征多数是不明显的,有时可以有上腹部的轻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