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也叫做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的肿胀,增粗。严重的时候可以伴有糜烂以及出血点,浅表性胃炎伴有糜烂提示胃黏膜存在致病因子,并且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保护屏障正在破坏。那么主要的病因有如下: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胃肠动力异常,导致十二指肠里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常用药物有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毒物最常见的是酒精,就是说我们生活中经常饮用高浓度的酒。 那么浅表性胃炎伴有糜烂,首先要去除上述三个病因,在这基础上适当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是可以治愈的。
胃在解剖学上从上到下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那么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是指病变局限在胃窦部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叫做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在镜下的表现是不同的,有些仅仅表现为是黏膜的充血水肿或黏膜皱襞的肿胀增粗,有些是在这基础上可以伴有糜烂或是出血点。 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是需要治疗的,那么首先要知道它的病因。它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它是导致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引起胃肠动力异常,使十二指肠里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慢性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药物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等,毒物最常见的是高浓度的酒。 那么注意以上三种定义以外,适当的给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是可以治愈的。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不依赖内镜检查,所以临床作为首选,非侵入性检测方法包括碳13,碳14尿素呼气实验,粪便幽门螺杆菌抗原检测,血清学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其中碳13,碳14尿素呼吸实验作为是首选的检测方法,用于现症感染的诊断以及根除治疗后的复查。 碳13,碳14尿素呼气实验简便,快速,准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可以达到99%,碳13,碳14尿素呼气实验,一般是需要空腹三小时的,而且近期应用抗生素,质子泵抑制药,铋剂等药物,会对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暂时的抑制作用,可以使检查结果假阴性,因此,使用上述药者,应停药至少两周以后进行检测,而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者,应在治疗结束后至少四周以后进行复查。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导致的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治疗包括西医和中医治疗。 西医治疗首先是内科药物治疗,包括促胃肠动力药及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通过增强胃的蠕动,促进胃的排空而达到治疗效果。 二是胃黏膜保护剂,硫糖铝,蒙脱石散; 三是综合胆酸的药及消胆安,铝碳酸镁等; 四是抑制胃酸的药及HR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 五是熊去氧胆酸,它主要通过相对的减少亲脂性的,有毒性的,胆汁酸生成而达到治疗效果,这些治疗效果无效时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第二是中医治疗,中医治疗主要是辩证治疗,因此患者应该去专科中医大夫进行辨证以后。进行相应的汤剂治疗,也可以考虑针灸治疗。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治疗,第一要符合适应症,因为全球有50%的人感染幽门螺杆菌,但仅有少部分发展成消化性溃疡,极少数发展成胃癌,考虑到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滥用抗生素可能引起的细菌耐药以及经济效益比例,我国已经制定幽门螺杆菌根除适应症的共识意见。 第二是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常用药物,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抗生素,即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喹诺酮类等,第二类是抑酸药,一般用质子泵抑制剂,第三是铋剂。 常用的治疗方案如下,一般进行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再加两种抗生素四联治疗,疗程是7到14天,但是有一部分患者可能治疗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包括细菌本身产生耐药性,宿主对治疗的依赖性差,以及医源性因素等等,这时要进行补救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