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病理表现时,病变扩展到腺体深部,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 第一,如果萎缩是以胃角为中心波及到胃窦,胃体等多个部位,也称之为多灶性萎缩,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性就增加。 第二,肠上皮化生也叫做肠化生,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使胃黏膜的固有腺体,被杯状细胞为特征的肠腺体所替代,目前认为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的分布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就越高。 第三,异型增生,又称为不典型增生或是上皮内瘤变,它是重要的胃癌的癌前病变。 因此,萎缩性胃炎是一个多灶性萎缩或者是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或是异型增生的时候,发生胃癌的风险性会明显增高,因此针对这三种情况,要密切随诊,积极治疗。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也叫做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的表现是胃黏膜的充血水肿,或粘膜皱壁的肿胀增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提示着胃黏膜的炎症加重了,往往说明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致病因子长期持续的存在。那么这些常见的致病因子有以下几点: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动力异常,导致十二指肠里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炎症。 第三,药物和毒物,常见药物有服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阿司匹林等,毒物最常见的是酒精。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如果不积极治疗,可能会发展成消化性溃疡甚至出血,因此我们要认真的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有糜烂。
非萎缩性胃炎,也称作浅表性胃炎,治疗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的原则。无症状幽门螺杆菌阴性的非萎缩性胃炎,无需特殊治疗。非萎缩性胃炎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幽门螺杆菌检测是阳性或者是伴有糜烂,我们是需要治疗的。 第一,病因治疗,及根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胆汁反流。 第二,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症状,我们可以选择保护胃黏膜的药物,促动力药物,助消化药物以及综合或抑制胃酸的药物。 第三,中药治疗,中药具有对症治疗的作用以外,对胃黏膜上皮修复以及炎症也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最后是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即非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如何,都应当戒烟戒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少吃油炸,烟熏,腌制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要精神上乐观,生活要规律。
慢性胃炎病理变化是由胃黏膜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引起的,其病理组织学变化包括活动性慢性炎症,萎缩,化生和异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也叫做肠上皮化生,是由于长期慢性炎症,使胃黏膜的固有腺体,被杯状细胞为特征的肠腺体所替代,目前认为胃黏膜的肠上皮化生的分布范围越广,其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就越高,当萎缩伴有肠化生的时候,萎缩逆转的机会就进一步减少。 但是如果肠化生是对不利因素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而且不利因素是可以被确定和去除,此时肠上皮化生是有可能逆转的,这些不利因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高盐饮食,乙醇,胆汁反流以及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等,因此萎缩伴有肠化生的时候,要积极地去除这些病因,来改善肠化生。
慢性胃炎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也称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充血水肿或黏膜皱壁的肿胀,增粗,病情严重时可发展为伴有糜烂或出血。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 第二,十二指肠胃反流。各种原因导致十二指肠里的胆汁、胰液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损伤。 第三,药物和毒物。药物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包括阿司匹林等,毒物最常见的是酒精。 慢性浅表性胃炎,如果幽门螺杆菌是阴性,而且胃镜下没有胃黏膜的糜烂,患者也无症状,可不予药物治疗,可以随诊观察。 如果有以上几个表现的话,可以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