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病因很多,临床上可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一,感染性发热,常见于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主要有下列几种病因: 第一,血液病,例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第二,结缔组织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第三,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药物热,血清病等。 第四,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亢,甲状腺炎,痛风和重度脱水等。 第五,血栓及栓塞疾病,例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等。 第六,颅内疾病,例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也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第七,皮肤广泛病变,使皮肤散热减少而发热,常见于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第八,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有可能出现发热。 第九,物理及化学性损害,如中暑,大手术后内出血,骨折等等。 第十,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到正常体温调节过程,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
发烧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第一,体温上升期,患者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一,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至40摄氏度或以上,常伴有寒战。 二,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第二,高热期至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 第三,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也有两种方式: 一,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二,渐降,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发热又称发烧,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使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到37摄氏度左右,可因测量方法不同而略有差异。 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一摄氏度。 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将发热分为: 第一,低热,37.3至38摄氏度; 第二,中等度热,38.1至39摄氏度; 第三,高热,39.1至41摄氏度; 第四,超高热,41摄氏度以上。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它是由流行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起病急,高热,头痛,乏力,眼结膜炎和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卡他症状轻微,主要通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发病,有季节性,北方常在冬春季,而南方全年可以流行。 由于变异率高人群普遍易感,流感分为单纯型,胃肠型,肺炎型和中毒型。潜伏期一到三天,有明显的流行和暴发,急性起病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头晕等中毒症状,鼻咽部症状较轻,可有食欲减退。胃肠型者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儿童多于成人。肺炎型患者,表现为肺炎甚至呼吸衰竭。中毒型者有全身毒血症表现,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直至死亡。
普通感冒为病毒感染引起,俗称伤风,又称为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鼻部症状,如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也可表现为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 后三种表现为病毒诱发的炎症介质,导致的上呼吸道传入神经高敏状态有关,两到三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头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有时可由于咽鼓管炎致听力减退,严重者有发热,轻度畏寒和头痛等。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可为轻度充血,一般五到七天痊愈,伴发并发症者可致病程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