呛咳是指吞咽时发生误吸,吸入的食物或液体刺激呼吸道,产生剧烈咳嗽的现象,呛咳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病理性呛咳多见于胃食管反流,食管异物,白喉性神经炎,脑炎以及重症肌无力等。 咳嗽是一种突然的爆发式的呼气运动,有助于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其本质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引起咳嗽的三种常见刺激类型为物理性,炎症性,心因性。炎症性刺激包括气道炎症,气道和肺实质渗出物等。物理性刺激有吸入烟雾,颗粒,以及气管支气管外压迫,肺纤维化等等。心因性刺激,是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兴奋咳嗽中枢后,发放冲动形成。
支气管肺炎又称为小叶性肺炎。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及肺泡的炎症,常继发于其他疾病,例如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症患者。其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肺叶小片实变,因为渗出物重力作用,病变通常在肺底部或后部,病变界限不清楚,呈现较干的颗粒状,灰红色或黄色,有时病变影响整个肺小叶,而间隔的另一侧肺组织完全正常。 组织学上见化脓性中性粒细胞渗出充满支气管,细支气管和比邻肺泡,常见病原体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希氏菌。所以支气管炎不能够自愈,必须经过积极的抗感染,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兼性厌氧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吸入了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引起散发感染或小流行。支原体肺炎以儿童及青年人居多,婴儿间质性肺炎也应考虑本病的可能。 发病前两至三天直至病愈数周,皆可在呼吸道分泌物中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通常存在于纤毛上皮之间,不侵入肺实质,通过细胞膜上神经氨酸受体位点,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抑制纤毛活动与破坏上皮细胞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可能与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物的过敏反应有关。
约2/3的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冷凝集试验阳性,滴度大于1:32,如果滴度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约半数患者对链球菌MG凝集实验阳性。凝集实验未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传统实验方法,但其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理想。血清支原体IgM抗体的测定,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最为敏感,免疫荧光法特异性强,间接血凝法较实用可进一步确诊。 直接检测标本中肺炎支原体抗原,可用于临床早期快速诊断。单克隆抗体免疫印迹法,核酸杂交技术及PCR技术等,具有高效特异耳敏感等优点,易于推广,对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更有重要的价值。
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呼吸道和肺部的急性炎症改变,常同时有咽炎支气管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约占非细菌肺炎的1/3以上,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肺炎的10%。 秋冬季节发病较多,但季节性差异并不显著,潜伏期约为两到三周。其病较缓慢症状主要为乏力,咽痛,头痛,咳嗽,发热,食欲不振,腹泻,肌痛,耳痛等,咳嗽多为阵发性刺激性呛咳,咳少量黏液,发热可持续二至三周,体温恢复正常后,仍有咳嗽,偶有胸骨后疼痛。 肺外表现更为常见,如皮炎,斑丘疹和多形红斑等体征,体格检查可见咽部充血,儿童偶可并发鼓膜炎或中耳炎,颈部淋巴结肿大。胸部查体与肺部病变程度常不对称,可无明显体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