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盂肾炎指的是肾盂的炎症,大部分是由细菌感染的。 肾盂肾炎又成为上尿路感染,一般同时会有下泌尿系感染的并发症,临床上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并不容易完全区分。根据临床病程以及疾病肾盂肾炎,又可以分成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急性肾盂肾炎,一般发生于生育年龄的妇女,病人一般先有的是腰痛,肾区的叩痛压痛,同时有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头疼,恶心,呕吐等,最典型的表现为尿路刺激症状,也就是尿频、尿急,尿痛,膀胱刺激症。 如果查血一般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的升高;如果查尿,一般尿中白细胞或者红细胞升高,一般不伴有高血压或者高脂血症;观察尿液,可能会有尿液的浑浊。还有的患者会出现肉眼的血尿,如果出现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一定要立即就诊,采用有针对性对肾脏毒性小的药物,进行抗炎治疗。
隐血3个加号并不一定是肾脏严重损伤的疾病。因为尿隐血阳性引起的主要是考虑如下: 第一,可能是肾脏疾病出现问题,比如说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出现尿潜血的阳性,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警惕; 第二,炎症引起的,可能是肾盂肾炎或者是膀胱炎,都可以出现尿潜血的阳性,这种情况下一般是积极抗炎治疗,很快就恢复正常; 第三,结石,比如说肾脏输尿管,膀胱等所有泌尿系统结石都可以出现尿潜血阳性,这种情况下,一般在彩超或CT定位下,进行排石碎石或者手术治疗; 第四,肿瘤,因为在肾脏、膀胱、输尿管恶性或良性的肿瘤,都可能会出现尿隐血阳性,如果是尿隐血阳性,同时伴有消瘦,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进行检查; 第五,遗传性肾炎,一般在青年就会出现,如果成年之后很少会发现。
肾结石在泌尿外科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泌尿系疾病,产生原因非常的多,包括:第一,尿道感染,很大一部分结石的形成原因,是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引起的病菌进入到尿道,使激素出现紊乱,同时产生结石样物质,堆积在肾脏或者输尿管或者膀胱内,形成泌尿系结石。 第二,激素失调,如果患者激素水平出现紊乱,造成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下降和调节功能下调,会出现一些器官增生,导致小结石沉积在肾脏无法及时排除,会形成肾结石。 第三,机体免疫力降低,如果机体免疫力降低,会导致一些疾病发生,会引起新陈代谢的减慢,循环不足,在肾脏内形成结石。 第四,饮食不当,像高嘌呤的饮食或者高钙饮食,或者高盐饮食,这类食物非常多的时候,会导致肾结石的出现,所以在生活中应该以清淡为主。 第五,饮水不足,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不喜欢饮水,习惯喝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时间长了以后导致肾脏的负担加重,尿液浓度增大,导致肾结石形成。
左肾有囊肿并不需要过度的恐慌,因为肾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囊肿里是水,并不需要服用抗炎药物等治疗。平时应该多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另外超声和CT都有助于单纯性肾囊肿的诊断,如果囊肿出现厚壁钙化,分隔回声不均,或者是高密度的囊肿,就要考虑它是复杂性囊肿或囊性肿瘤,如果有感染就要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穿刺和化验。 如果怀疑癌变的可能性,需要进行穿刺液抽取细胞组织学检查,以排除肿瘤。一般没有症状的不需要治疗,定期半年或一年复查CT或者彩超,如果囊肿压迫,出现肾盂肾盏梗阻,高血压,腹痛或感染,可以行开放或者腹腔镜囊肿去顶术,或者在超声和CT引导下进行囊肿液的抽取,然后注入硬化剂治疗。
尿肌酐主要是来自于血液中的肌酐,肌酐经过肾小球过滤后,随着尿液排出体外,肾小管基本不吸收肌酐,而且肾小管排出量极少,所以尿肌酐是临床上常用的指标。尿肌酐的单位是毫摩尔每24小时的尿。尿肌酐的正常范围成人是7.1到17.7mmol/d,女性是5.3到15.9mmol/d,儿童是71到195μmol·kg-1/d,婴儿是88到177μmol·kg-1/d。 尿肌酐值减低,多见于急性或者是慢性的肾功能不全,重度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的贫血患者,急性营养不良,白血病,长期吃素的患者,或者是少见服用一些激素或者噻嗪类药物等,这种患者尿肌酐值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