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症状。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本病大部分是体检由B超检查发现无症状,少数病人可有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极个别病例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体检可能有右上腹压痛,对此病的诊断主要依靠B超。 但仍难以区分是肿瘤性的,还是非肿瘤性,息肉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病变,帮助确诊的方法有:一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血管造影检查。 二内镜超声检查。三CT增强扫描。四超声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活检。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治疗,鉴于少数胆囊息肉可能为早期胆囊癌或可能发生癌变。因此,对本病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一厘米,年龄超过五十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对有明显症状的病人,在排除胃十二肠及其他胆道疾病之后亦行手术治疗。 对无症状的病人,有以下情况,应考虑手术:直径超过一厘米的单个病变,年龄超过五十岁,连续B超检查又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 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六个月B超复查一次。直径小于两厘米的胆囊息肉,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超过两厘米或高度怀疑恶变的,应剖腹手术以便于行根治切除。
胰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胰腺癌包括胰头癌、胰体尾部癌,胰头癌约占胰腺癌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所以胰腺癌的好发部位在胰头。,常见淋巴转移和癌浸润。 淋巴转移多见于胰头前后、幽门上下、肝十二指肠韧带内、肝总动脉、肠系膜根部及腹主动脉旁的淋巴结。晚期可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癌肿常浸润邻近器官,如胆总管的胰内段,胃十二指肠、肠系膜根部、胰周腹膜、神经丛、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甚至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还可以发生癌肿的远端胰管内转移和腹腔内种植,血行转移可致肝、肺、骨、脑等。 该病早期诊断困难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很差。
肠结核是结核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外科所见的肠结核多因病变引起肠狭窄、炎性肿块和肠穿孔而需要手术治疗的病人。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好发部位,为回肠末段和回盲部,由于结核杆菌独立数量和人体对其免疫反应程度不同,其病理形态上可表现为溃疡型和增生型两类。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二十到四十岁的青年及中年,病人常有体弱、消瘦、午后低热、盗汗、食欲不振等结核病的全身症状;但增生型肠结核病人则全身症状较轻;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为慢性腹部隐痛或痉挛性绞痛,以右下腹及脐周围为著,常于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减轻,腹泻便稀多见,偶以便秘为主或以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除非病变侵犯结肠,一般粪便不带粘液和脓血。 肠结核主要治疗主要采取内科抗结核治疗和支持治疗。
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效果确切,对于有症状和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可以行开腹手术,也可以行腹腔镜手术。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认为不需要立即行胆囊切除,只需要观察和随诊,但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一、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 二、结石直径超过两到三厘米; 三、合并瓷化胆囊; 四、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 五、有心肺功能障碍者。 因后两种情况,一旦急性发作或发生并发症而被迫实行急诊手术时,危险性远较择期手术大。总的趋势是对年轻人采取较积极的手术态度,而对老年人则积极地采取保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