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所以麦氏点压痛是诊断阑尾炎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有一些辅助检查,可以辅助诊断。 一、结肠充气实验: 病人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痛者为阳性。 二、腰大肌实验: 病人左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三、闭孔内肌实验: 病人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四、经肛门直肠指诊: 引起炎症阑尾所在位置压痛,压痛常在直肠右前方,当阑尾穿孔时,直肠前壁压痛广泛,当形成阑尾周围脓肿时,有时可以触及痛性肿块。 五、实验性检查: 大多数急性阑尾炎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到10~20x10^9,影像学检查,腹部平片可见盲肠扩张和液气平,偶尔可见钙化的粪石和异物影,可帮助诊断,B超有时可发现肿大的阑尾和脓肿。
阑尾炎怎么治疗,如果一旦确诊为阑尾炎,应尽早早期时行阑尾切除术,可以行开腹阑尾切除,也可以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早期手术是指阑尾炎症还处于管腔阻塞,或仅有充血水肿时,就应该手术切除,此时手术操作较简单,术后并发症少,如化脓坏疽或穿孔后再手术,操作困难,且术后并发症会明显增加,术前应用抗生素,有助于防止术后感染的发生。 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阑尾炎手术方法选择也不相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切口一期缝合,急性化脓性或者是坏疽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腹腔如有脓液,应仔细清除,用纱布蘸干净腹腔脓液后再关腹,注意保护切口,一期缝合。 穿孔性阑尾炎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利于术中探查和确诊切除阑尾,清除腹腔内脓液或冲洗腹腔,根据情况腹腔引流,术中注意保护切口,冲洗切口一期缝合。 阑尾周围脓肿,阑尾周围脓肿尚未破溃穿孔时,应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处理,如阑尾穿孔已被包裹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病情较稳定,宜应用抗生素治疗或同时联合中药治疗,促进脓肿吸收消退,也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抽脓或置管引流。
阑尾位于右髂窝部,外形呈蚯蚓状,长约五到十厘米,直径零点五到零点七厘米,阑尾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 因此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找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此处称为麦氏点。 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绝大多数阑尾属于腹膜内器官,其位置多变,由于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关系恒定,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盲肠的位置而发生变异,一般在右下腹部,但也可以高于肝下方,低至盆腔内,甚至越过中线至左侧。
急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典型发病过程,表现为突发性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常在饱餐,进油腻食物后或在夜间发作,疼痛常放射至右肩部,肩胛部和背部,伴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 如病变发展,疼痛可转为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几乎每个急性发作的病人都有疼痛,如无疼痛,可基本排除本病。病人常有轻度发热,通常胃寒,如出现明显寒战、高热,表示病情加重或已发生并发症,如胆囊积脓,穿孔等。 若合并急性胆管炎,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五的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常不典型,多数病人有胆绞痛病史,偶尔有厌油腻、腹胀、嗳气等消化道症状,出现右上腹部或肩胛部隐痛,但较少有畏寒、高热和黄疸,体格检查时发现右上腹胆囊区有轻压痛和不适感,墨菲氏征可呈阳性。
肠癌分为结肠癌和直肠癌。结肠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或黏液,腹痛也是早期症状之一,肠胃部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 直肠癌早期也无明显症状,癌肿破溃形成溃疡或感染时才出现症状,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习惯改变,便前肛门有下坠感、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晚期有下腹痛、肠腔狭窄症状,癌肿侵犯肠管狭窄,初始大便变形、变细,当造成肠管部分梗阻时,有腹痛,腹胀,肠鸣亢进等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 癌肿破溃感染症状,大便表面带血及黏液甚至脓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