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百分之四十的痔疮是没有症状的,最常见的症状是出血、肛周瘙痒、疼痛和脱垂。痔疮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内痔主要表现为出血和痔赘脱出,间断便后鲜血最为常见,一般无疼痛,血液鲜红,在排便结束时覆盖在大便表面,有时会呈滴滴下,有严重者可表现为喷射状出血。 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持续潮湿不洁,有时瘙痒,痔赘外漏,如果伴有炎症,则肛周疼痛明显,有时血液淤积在皮下形成疼痛的肿块,称为血栓痔,这类痔极易出血,且伴有剧痛。 混合痔是内痔和外痔表现同时存在,内痔发展到三度以上时多为混合痔,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称为环状痔,脱出痔赘如果不能及时还回肛门内,可导致绞窄性痔或坎墩性痔,可能出现水肿,淤血,甚至坏死,此时经常伴有剧痛。
引起便血的原因,便血是一种很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有的人不以为然,殊不知便血的最大隐患,可能是大肠癌的一种信号,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千万不能对便血掉以轻心,但并不是大便带血就是患了大肠癌,因为便血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如痔疮,肛裂,结肠息肉等,在这些疾病中,成人最常见的痔出血或者是大肠癌,儿童最常见的则是息肉出血,但是各个疾病的出血方式不尽相同,比如痔的便血,常见是鲜红色的,不与粪便相混着,而附着于粪便表面,可表现为大便前后滴血,肛裂的便血,便血量较少,多数在便纸上发现,大便时可伴有肛门剧痛,息肉的便血,大便时无不适感,粪质正常,血常附着于粪便表面,大肠癌的便血表现为持续性的慢性带黏液血便,与粪便混在一起,便意频繁,有时只解出一点血便或黏液而无粪便。
肠炎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病症,表现为经常腹泻,这种病很难自愈的,如果得了肠炎,一定要及时治疗,就靠自身修复是很慢很慢的,必须抓紧时间治疗,否则耽误病情。 轻度症状一天大便次数五到八次,有轻微发热,无脱水现象。 中度症状一天大便次数超过十次,大便为水样泥状,细菌性带有黏液脓或血液,俗称痢疾,有脱水现象,发高热,因细菌有毒素常引起嗜睡、痉挛、休克现象,严重者甚至死亡。 重症症状一天大便在十五次以上,水样大便喷射而出,有重度脱水现象及皮肤干燥、眼圈发黑、眼球凹陷、口渴、小便减少、不安,此外尚有血栓症,虚脱,呼吸不适,半昏迷等状态,由于钾缺乏及水肿关系,腰部膨胀有肠麻痹现象。 所以得了肠炎,一定要抓紧时间治疗。
肠炎怎么治,病毒性肠炎一般不需要病原治疗可自愈,细菌性肠炎最好根据细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患细菌性痢疾时因痢疾杆菌对常用的抗菌药物广泛耐药,一般可选用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等对症治疗,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和酸中毒,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WHO推荐的口服补液配方为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或者蔗糖加水,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减少肠道蠕动和分泌性药物,可小剂量应用阿托品,普鲁本辛以减少肠蠕动,可止痛及止泻,也可用氯丙嗪,有镇静作用,并可抑制肠毒素引起的肠黏膜过度分泌,使大便次数及便量减少。
肠炎分为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急性肠炎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十二到三十六小时,主要以恶心、呕吐、腹泻为主要症状。 慢性肠炎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状,重症可有黏液便或水样便,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三到四次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重者可每一到两个小时一次,甚至出现大便失禁,部分患者可有夜间腹泻或餐后腹泻。 直肠严重受累时可出现里急后重,粪质多呈糊状,混有大量黏液,常带脓血,部分患者便后有鲜血,其病变局限于直肠,称为出血性直肠炎,血液或大便分开排出或附着于正常或粪便表面,常被误诊为痔出血,直肠炎患者也排黏液血便,甚至出现大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