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的原因,第一,解剖学的原因导致痔疮形成,人在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静脉向上回流发生障碍,直肠静脉以及其分支缺乏静脉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淤积,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冲破肌层,容易受粪块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又经过黏膜下层的疏松组织,周围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扩张屈曲,而形成痔。 第二个原因是遗传因素,静脉壁先天性薄弱,张力减低,不能耐受血管内压力,因而逐渐扩张或者是盆底肌肉先天性松弛,对直肠与肛管的支持作用减弱,都会造成痔疮的形成。 第三就是一个职业因素,久站或者久坐,长期负重,远行,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迂曲扩张。 第四就是长期便秘,排便的时间过长或者是长期腹泻,可使腹压增高,肛门直肠部充血,痔静脉扩张,甚至可导致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肛管随粪便下移,久之容易产生痔疮。 第五就是感染因素,比如肛窦炎,肛腺感染,肛周脓肿,痢疾,肠炎,大肠炎等,都可以引起直肠下部周围组织发炎,痔静脉受累产生炎症,使痔静脉管壁变脆,继发血管扩张充血而引起或加重痔疮。
急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胆囊中有结石,由结石引起,因为结石可以损伤胆囊黏膜,尤其是当结石梗阻在胆囊管时,会引起胆汁的淤积,而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可以加重黏膜的炎症,水肿,甚至坏死。 另外,如果还有细菌的逆行性感染,也会加重胆囊的炎症,所以急性胆囊炎的大多数患者都与胆囊结石有关,同时,急性胆囊炎也与暴饮暴食,大量饮酒,以及经常吃一些高脂肪类的食物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急性胆囊炎出现之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发热等症状,还有一类就是非结石性的胆囊炎,这种比较少见,而且病因也不是很明确,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等有关。
胆结石分为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胆管结石目前应以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胆总管切开取石加引流术,胆肠吻合术,奥迪括约肌成形术,经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如果是胆囊结石的话,目前认为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最有效的方法,效果确切。 对于有症状或者是有并发症的胆囊结石,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但是对于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认为不需要立即行胆囊切除,只需要观察和随诊,定期复查彩超和CT即可,但是有下列情况时,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一,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的; 二,结石直径超过两到三厘米的; 三,合并瓷化胆囊; 四,合并糖尿病者,在糖尿病已控制时; 五,有心肺功能障碍者。 以上这五种情况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肝硬化晚期会有的症状。 一,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是最常见的肝硬化晚期症状,常有恶心呕吐,表现为营养状况较差,食欲明显减低,进食后即感觉到上腹不适和饱胀,肝硬化晚期对脂肪和蛋白质的耐受性较差,进油腻食物后易引起腹泻。 二,出血倾向及贫血,肝硬化晚期常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淤斑,胃肠黏膜糜烂出血,呕血及黑便,女性常有月经过多等症状。 三,肝化腹水形成,肝硬化晚期腹水出现,常有腹胀,大量的水使腹部膨隆,腹壁绷紧,患者行走困难。 四,门静脉高压,表现为食道静脉曲张脾大和腹水,尤以食道静脉曲张最危险,由于曲张静脉血管壁薄,很容易破裂,导致消道大出血。 五,全身症状,疲倦乏力,是肝硬化晚期症状之一,肝硬化晚期多伴有皮肤干燥粗糙,面色幽暗,发黑。 以上五大症状,就是肝硬化的晚期症状。当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应该引起重视,积极进行治疗。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阵发性腹痛,便血和腹部肿块,被称为肠套叠三联症,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幼儿,突然发作剧烈的有规律阵发性绞痛,每次绞痛常持续15到20分钟,但是由于婴幼儿不能自主描述症状,出现腹痛时,常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可反复发作。 肠套叠发生时,跟随小肠套入相邻肠管内的含有小肠系膜,而小肠系膜内有小肠的血管,当系膜受到压迫时,小肠会出现缺血,肠黏膜坏死,表现为便血,婴幼儿的血便酷似果酱,又称果酱样大便。发生肠套叠的小肠,由于肠管套肠管,因此,这段小肠偏粗偏硬,而婴幼儿的肚皮较薄,约有60%的患儿在触摸腹部时,可以摸到腊肠样的肿块,但是在实际临床中,仅有少数的患儿会出现典型的肠套叠三联症,大多数的仅有一到两个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