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是肠道黏膜分泌的,具有形成屏障,防止异物进入肠黏膜细胞,润滑肠道便于大便排泄的功能。 如果宝宝出现黏液便只有一两次,饮食精神都很正常,没有腹痛的表现,可能就是肠道受到轻度刺激以后的反应,属于身体的自行调节,无需太担心。 如果大便中的黏液较多,一般提示是肠道疾病导致的,当肠道被大量细菌侵袭的时候,肠黏膜被破坏,为了把这些坏东西冲走,会产生大量的黏液,并且和细菌一起脱落到大便中。 同时黏膜受损产生的炎症反应,也会导致大量黏液产生,并且随着炎症进程黏膜层脱落到大便中。 所以当细菌感染的时候会在腹泻的同时产生黏液便若是症状比较严重,会出现血样大便的情况需要及时抗感染治疗,同时要预防孩子由于腹泻出现脱水的情况,要根据脱水轻重程度,选择口服或静脉补液治疗。
婴儿一天没有排大便是正常的。便秘是指每周排便的次数不大于两次,且至少持续一个月以上,也就是说宝宝偶尔两到三天排次大便也是正常的。 小年龄段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添加辅食前会出现多天不排便的情况,有的甚至可以一到两周不排大便,主要是因为宝宝在满月以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对母乳能够充分地进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导致的,这种情况的宝宝一般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吃奶睡觉都很好,身长体重也正常增长,所以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如果宝宝是喝奶粉的,或是添加辅食以后出现一天没有排大便,有可能是近几天的进食不多,喝水比较少的原因,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母乳喂养的可能是攒肚,母乳喂养的宝宝在添加辅食前出现很多天不排便的情况,可以一到两周不排便,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宝宝在满月以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对母乳能够充分地进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导致的。属于这种情况的宝宝一般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吃奶睡觉都很好,身长体重也正常增长。有的家长不放心用开塞露后给孩子排出的大便,既不粗也不硬,像这种情况就不需要特殊的干预。 喝奶粉的宝宝出现三天不排便,加上尿也比较少,比较黄,就需要考虑是喂水导致的便秘。如果用开塞露通便的话,大便就很有可能是又干又硬。 建议给宝宝平时多喂些水,还可以口服双歧杆菌等益生菌来改善肠道的微生物群,促进结肠的蠕动,缩短结肠传输时间来缓解宝宝的便秘。
婴儿是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月龄四到六个月开始辅食前的阶段,如出现几天不排大便的情况,有可能是攒肚。是因为宝宝在满月以后消化能力逐渐提高,对母乳能够充分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这种情况的宝宝一般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吃奶睡觉都很好,身长体重也正常增长,就不需要做特殊的干预。 奶粉喂养的宝宝,偶尔出现两三天排一次大便也属正常。宝宝添加辅食以后大便秘结,经常三天排一次大便,就要考虑膳食纤维不够导致的便秘,要给宝宝适量增加丰富的膳食纤维食物,如红薯,南瓜,芋头,绿叶类蔬菜,新鲜水果,如梨,火龙果猕猴桃等等。 平时要多喂水。可以做些按摩,比如沿着肚脐周围顺时针的揉,促进肠道蠕动,改善便秘。可以酌情使用药物,如开塞露可以在宝宝有便排不出的时候应急使用。平时可以口服作用缓和的泻剂,比较常用的有乳果糖。
孩子拉肚子,针对不同的病因,治疗可以分为补液治疗、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 其中补液治疗最为重要,包括预防脱水和治疗脱水,根据孩子脱水的轻重程度,选择口服或者是静脉补液。 饮食治疗也很重要,母乳或奶粉可以继续喂养,但是要避免给宝宝喂食含粗纤维的蔬菜和水果,以及高糖高脂的食物。病毒性肠炎常有继发性的乳糖酶缺乏,可以暂时给予低乳糖或无乳糖的配方奶,时间大概是一到两周,好转以后转为原有的培养方式。对于牛奶蛋白过敏,导致腹泻的宝宝,可以给予深度水解奶粉,或者是氨基酸配方奶粉。 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可以吃抗生素,病毒感染导致的腹泻,一般不需要吃抗生素,可以给予益生菌口服,肠黏膜保护剂,比如蒙脱石散,还可以适当的给予补锌治疗,帮助肠黏膜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