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呕吐以后不要马上吃东西,好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吐了,胃里空空的,需要马上吃点东西补充一下体力,这时孩子的胃肠道正处在逆蠕动状态,如果再吃东西会加重逆蠕动,极有可能继续呕吐,所以建议暂时禁食禁水一到两个小时,让胃肠道休息一下,逐渐恢复正常的蠕动。 孩子呕吐以后,由于水分的丢失,会表现为缺水的表现,比如口渴或尿少,在胃肠道禁食禁水一到两个小时以后,可以少量的喂水,1岁以下的小宝宝一次5到10毫升,大点的孩子,一次10到15毫升,如果没有继续呕吐,过20-30分钟以后,可以再试着喂一次,之后逐渐增加水量。 呕吐以后的初次喂养喂食,不建议推荐奶类制品,很多爸爸妈妈都尝试在呕吐以后,喂奶母乳或者是配方奶,这个时候,奶制品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引起再次呕吐,所以建议先喂些白开水或者是口服补液盐,然后再喂一些大米汤,大米粥,软烂的面片等清淡饮食,适当的放些盐,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孩子正常吃的饮食。 如果孩子呕吐比较严重,出现很明显的脱水表现,比如精神萎靡,没有尿,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就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孩子和我们成人不同,他们总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的能量相对成人来说是会更多一些。但是孩子的消化功能相对成人来说又是比较差的,所以总体来说孩子的胃肠道的负担比成人要重。再加上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吃点长得又高又壮,所以孩子经常会被吃进去过多过杂的食物,很容易出现积食的表现。 典型的积食的症状就是孩子没有胃口,不爱吃饭,小婴儿表现为不爱吃奶,不爱吃辅食,吃完食物以后肚子不舒服,肚子摸上去鼓鼓的,口中还有股酸臭的味,放屁也很臭,大便溏泄有酸臭味或者表现为便秘。 积食的孩子还常常有烦躁不宁,脾气比较大,手足心摸上去热,晚上睡觉不安稳,喜欢撅着屁股睡觉,舌苔看上去又白又厚,小婴儿的口腔里可以长个口疮,大便化验检查可以见到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者脂肪滴。
孩子吃多吃杂以后会出现没有胃口,不想吃饭,这提示孩子可能有积食了。具体会表现为进食以后肚子不舒服,肚子鼓鼓的,口中有股酸臭味,放屁很臭,大便溏泄也有酸臭味或者表现为便秘,大便中可以见到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孩子还常常伴有烦躁不宁,脾气大,手足心热,睡觉不安稳,舌苔又白又厚。 遇到这种情况提示孩子积食,这时候应该暂时控制饮食,给予推拿或者口服一些助消化的药物来治疗,等到积食消除以后,要逐渐的恢复正常的饮食。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比如饮食要有规律,要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挑食偏食,少吃零食,少吃煎炒烹炸的油腻食物和生冷瓜果。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多运动,这样对减少和缓解孩子积食是很有帮助的。
抽搐在医学上称为惊厥。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症,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引起惊厥的病因可以说是众多复杂,主要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感染性病因分为颅内感染和颅外感染,颅内感染就是指由于各种病原体,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或脑炎;颅外感染最常见的是热性惊厥,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发热抽风。 非感染性病因也分为颅内疾病和颅外疾病颅内疾病,主要包括因为外伤或脑血管畸形引起的颅内出血,还有先天发育畸形,比如脑发育异常,脑积水,神经皮肤综合症等等,还有颅内占位性病变,比如颅内的肿瘤、囊肿等;颅外疾病就是全身性疾病,常见的有缺氧缺血性脑病和代谢性疾病,比如重症脱水、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高钠血症,严重低血糖等水电解质紊乱,可以导致孩子抽搐。还有因为罹患苯丙酮尿症,半乳糖血症引起的,还有的孩子是因为误服了药物,比如农药杀虫剂等等造成抽搐。
贫血主要是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这两种贫血都会影响孩子的消化系统,比如说孩子会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如果长期贫血会导致人缺氧,人体就会通过心跳加速,呼吸频率增快来增加氧气的供应,如果贫血继续恶化,导致代偿功能失调,就会出现心脏扩大,严重的会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会对孩子的神经系统造成比较大的损伤,孩子会表现为表情呆滞,对周围反应极不灵敏,少笑不哭,看见妈妈或奶瓶也不表示欢迎,嗜睡,不认识亲人,运动功能发育慢或者是减退,比如坐、爬、立等动作都发育比较晚。 严重的可以发展成为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出现不规则的震颤,手足无意识运动,偶尔可见呼吸暂停。总之,孩子贫血一旦发现,需要及时的干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