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是柯萨奇病毒A16、EV71,也有可能是其他肠道病毒,其中EV71病毒引起的症状较严重。 手足口病的患病人群,主要是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以皮肤症状为主要表现,表现为手足、肛周、口腔内出现疱疹和溃疡,同时伴随轻度发热。严重的患儿可能会有抽搐、呼吸衰竭,甚至可能会导致死亡。 轻症患儿,主要口服清热解毒中药治疗,严重的患儿,要及时住院对症治疗。
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一般不会引起发烧,少数孩子在注射后可能会引起低烧反应。 手足口病疫苗主要针对EV71型感染,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接种后不良反应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发烧,少数孩子可因免疫力较低,接种后出现暂时一过性发热,但多数是低烧,1-2天会自行退烧,不需特殊处理,期间注意多喝温水,观察身体变化。 但有部分孩子在打完疫苗后,可能继发病毒或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反复发烧,需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
手足口病疫苗不是必须注射,手足口病EV71是灭活疫苗属二类疫苗,接种后可在体内产生抗体,能很好地预防手足口病感染。家长可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接种,并不强制。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病人群多为五岁以下儿童,超过五岁发病率较低。因此家庭条件允许的,可给五岁以下的儿童接种,五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 一般六个月以上给儿童接种,最好在一周岁前完成接种,可更早地发挥保护作用。
手足口病主要传染源是患者本身和隐性感染者。手足口病主要是肠道病毒感染造成的,以五岁以下儿童多见。 流行期间,手足口病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在血液中、鼻腔分泌物、唾液和粪便中,一旦接触传染源,就可能导致感染。 散发期间,隐性感染者也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能接触到被污染的手、衣物、日常用具、医疗用具等被传染。
大多数鼠疫患者经过治疗可以治愈。鼠疫病程发展快,没有经过治疗的鼠疫患者,病死率一般大于50%,但如果能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药治疗,主要采取联合治疗,治疗效果一般较好,病死率通常小于10%。 鼠疫引起的临床症状非常明显,除需针对病因治疗之外,还需对症支持治疗。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及时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同时配合物理降温治疗。病情急性期,一定要卧床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