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偏低多见于严重组织损伤、大手术、烧伤和伤寒早期,也可能因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导致。 血常规检查只单纯出现嗜酸粒细胞偏低,临床意义并不大,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会在昼夜发生周期性波动,清晨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会减少,午夜时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会增多,两者差异较大,甚至可能会大于40%,需结合其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进行最终诊断。
嗜酸细胞偏高的原因: 第一,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哮喘、荨麻疹等,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第二,寄生虫感染,如肝吸虫、血吸虫、绦虫,都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 第三,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菌感染、部分真菌感染; 第四,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红斑狼疮等; 第五,血液系统疾病,如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会导致嗜酸细胞偏高。
嗜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疾病,预后多不良,病情进行性加重,伴随单核巨噬系统过度增殖,有出血、感染危险,容易形成多器官功能衰竭,短期内可引起死亡。 嗜血细胞综合征病因分为两种: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原发性因素多数和遗传有关,继发性因素多见于变态反应、感染及恶性肿瘤。 嗜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积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嗜血细胞综合征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 原发性患者多为青少年、儿童,和遗传因素有关,首选治疗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此外还需积极进行抗感染治疗,并配合对症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发展; 继发性患者一般是成年人,和血液系统恶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有关,首选治疗是化疗,化疗药物包括环磷酰胺、VP16、地塞米松等,必要时需配合抗病毒治疗。急性发作期,可用丙种球蛋白控制病情进展。
手足口病可能传染给大人。手足口病常见于五岁以下的婴幼儿,但手足口病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病,只是大人免疫能力比较完善,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被感染。 如果有些大人身体免疫力比较低下,也可能被传染手足口病,但大人被感染手足口病后,症状较轻微,对身体影响不大,可能会自愈。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清热解毒的中药治疗即可。 因此家中有手足口病患儿时,大人接触时也需做好防护措施。